盘点家族信托常见的3大认知误区,你必须要知道
2018-08-13|平安信托
据粗略估算,当前,国内整体家族信托业务规模已发展至500亿元的体量,到2020年,本土家族信托规模有望超过6000亿元。信托行业人士认为,通过家族信托基金控制上市企业的股权,能起到保护隐私的作用,因为家族信托下的受益份额有多少,外界也不得而知。
对家族信托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即离岸信托比国内信托好;家族信托是富人游戏,和普通百姓无关;有了完善的遗嘱,根本不需要家族信托。
误区一:要设就设离岸信托
部分境外离岸信托从业人员出于某些个人目的,在宣传离岸信托业务的同时,有意贬低国内信托,长此以往,导致一些投资者对国内信托能否实现财产隔离存在疑虑。有报道称,当前在香港设立家族信托客户当中,约七成来自内地。
事实上,国内家族信托和离岸信托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优势,而且在合法性、维权能力、交流便利等方面,国内家族信托比离岸信托更有优势。
首先,《信托法》要求在国内开展信托活动必须持有信托牌照,这意味着,离岸信托的主体资质可能得不到承认,其信托的合法性存在非常大的风险;其次,当离岸信托在产生纠纷时,很可能会陷入国内司法管辖鞭长莫及的困境;第三,语言和文化差异的障碍也会带来服务的困难。
综上所述,离岸信托只适用于某些特定的人群。即使设立了离岸信托,最好不要抛弃境内的信托,因为信托并不表示一个家族只设立一个,信托本身含有多重的目的性,而且国内的资产装到国内的信托里面,可能更方便于管理,也更方便于信托利益的分配。
误区二:家族信托和普通百姓无关
信托可能跟很多普通的中产阶级都息息相关。很多人认为信托是“富人的游戏”和普通百姓没关。提到信托动不动就是李嘉诚、洛克菲勒等。而对于普通的中产阶级来说,父母年迈,子女年幼,这种情况下对财产进行规划就会有许多顾虑。这时候信托可能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因为它不仅能起到提前规划的作用,而且能起到后期管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起到风险隔离的作用。
其实目前现在很多信托公司都开展了多种信托业务,作为中国信托行业领军企业的平安信托,率先在业内实现家族信托的多产品线,推出保险金信托、定制型家族信托、专享型家族信托、家族办公室家族信托四大系列产品。其中,保险金信托由平安信托与平安人寿联合推出,兼具保险的保障功能和信托的财富传承、隔离和资产配置功能;定制型家族信托门槛1000万元,可接受客户提供现金、保单相关权利、金融产品等多种委托资产类别;专享型家族信托门槛3000万元,可充分按照客户的意愿,设置专享的传承方案与资产配置方案;家族办公室模式家族信托门槛1亿元,由平安信托承担受托职能,并联合委托人的家族办公室团队一起实现动态的专享家族事务管理以及资产配置功能,从而更加灵活、更加充分地实现客户大规模、全市场、多资产类别的财富传承需求。
误区三:有了遗嘱,根本不需要家族信托
遗嘱很重要,但对于财富家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遗嘱更多的是把财富一次性的交给继承人,这是一种一次性的继承。而且遗嘱在设立过程、实际操作上也有很多具体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设立过程中存在许多变数,遗嘱一旦公开,这时候面临的是继承人之间的财产分配是否公平的争议,家庭矛盾很可能在当事人生前就爆发了。
第二:一旦发生意外,被继承人去世之后,遗嘱的效力可能会受到挑战。
第三:遗嘱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公正。比如霍氏家族事件中它选择四个遗嘱的执行人,有两个是他的儿子(利害关系人),他们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大家的整体利益出发来执行,存在利害关系很难做到公正。